close
在陳橋兵變中,趙匡胤用精湛的演技,讓黃袍加身的戲碼,創建了北宋帝國。西元1067年,北宋傳位到了第六位接班人,他的名字叫趙頊,也就是北宋最知名的宋神宗,因為他的老爸宋英宗趙曙,只在位四年,讓宋神宗很年輕就繼承了帝位,這位年輕的帝王是有抱負的,他知道自己接手時候的北宋帝國,經過將近百年來的時光,留下了很多弊端,當大權在握時,就準備改革北宋帝國,希望在他的改革之下,讓北宋帝國,更加的繁榮!於是宋神宗起用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為相,準備來次大革新,開始了北宋帝國的變法,展開新的政局,而王安石的變法,就是歷史上知名的熙寧變法。
王安石所提出的革新,雖然切中時弊,但在實行上是有問題,在當時得罪朝中保守派大臣的既得利益,遭到極力反對,於是支持及反對者兩方各成一黨,支持者被稱為「新黨」(以王安石、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反對者則為「舊黨」(以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人),這就是宋朝知名的黨爭。從前面大家都應該會知道,要改革是皇帝的意思,那個大臣敢反對,就是違背皇帝的改革,身為大帝國的皇帝,對於反對的阻力,不用猜想也不要懷疑,必須獨排眾議,新黨當然是站在勝利那邊!於是反對新法的司馬光、歐陽修等舊臣當然被被貶!(但熙寧變法,隨著宋神宗的過世,以及產生很多的問題,最後還是變法失敗!)
這些被貶的舊黨之中,蘇軾早已多次上書反對新法,但得不到宋神宗的認同,於是上書請求外放,而離開了朝廷,先後任杭州通判,以及密州、徐州、胡州等地任知州。在這段期間,蘇軾仍針對新法推行中出現的問題,不敢直接的批判!別忘了,蘇軾可是詩人,於是只有透過詩詞,寫了批評、諷刺的詩。蘇軾因烏台詩案(烏台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在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蘇軾之罪。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所謂烏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內遍植柏樹,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差點遭到殺身之禍,後經太皇太后曹氏及王安石的求情,蘇軾被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黃州,這是蘇軾第一次的被貶。(蘇軾被貶過三次,第二次是被貶惠州,第三次被貶儋州)
神宗元豐七年,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在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蘇軾見到了廬山壯麗的山水,內心五味雜成,想起自己被貶的感觸,激起寫作的靈感,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遊記的詩。其中的《題西林壁》,是遊覽廬山後的總結。《題西林壁》這首詩名,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唸出整首詩後,大家肯定都聽過!這首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翻譯成白話文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看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正身處在廬山之中。」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身為後世的我們,無法感受出當時蘇軾是何種心情,可以有此種感觸?只能從詩中感受到詩人無限的情懷!民國113年7月29日,發行的古典詩詞郵票,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成為郵票的題材,讓我透過原圖卡,來介紹這首詩!
迷路狐版一枚,此枚上面是蘇軾的《題西林壁》詩,下面是廬山的景色,廬山具有雄、奇、險、秀的特色,從片中看到廬山的蒼松,雄奇挺秀的山峰,變幻莫測的雲海,山間的雲霧瀰漫,充滿了一種神秘感,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從山間宣洩而下,形成一幅美麗的畫,讓人為之驚嘆,廬山的壯麗!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7月29日,首日花蓮臨局戳。(圖1)
劉光明大師繪圖版一枚,此枚用簡單的水墨繪畫技巧,勾勒出廬山的雄偉,右下應該是西林寺?詩人仰頭站立於廬山前,內心感觸詩中對廬山的敬畏,高聳的廬山看似平靜,在平凡之中,產生了各種變化,眼中,所看到的廬山氣勢又不相同。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7月29日,首日花蓮臨局戳。(圖2)
信鴿版一枚,此枚是由劉光明大師繪畫,片後有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從片的繪圖之中,右下繪的是西林寺,而詩人站立於廬山之下,眼睛橫看廬山綿延逶迤,崇山峻岭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山巒起伏,奇峰突異起,廬山聳入雲端之上,展現出廬山雄偉的氣勢!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7月29日,首日花蓮臨局戳。(圖3)
舊城文創版兩枚,第一枚是洪詠智先生繪圖,片後有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從片中詩人站立於廬山之下,眼觀看著廬山,遠處群山雲海環繞,充滿著一種陰鬱之感,讓人感覺到如果置身其間,內心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也會有所感觸;第二枚圖片來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元盛懋秋林高士圖,片上方有蘇軾的《題西林壁》詩,繪畫中的下方,一位身著紅衣的高士,正閒坐在秋林中的坡地上,向遠處的山峰凝神眺望,樹木的挺拔與廬山嶺的巍峨壯觀,展現出雄偉的氣勢!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7月29日,首日花蓮臨局戳。(圖4-圖5)
NARUCO版三枚,第一枚的片圖左側有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右下有老翁與幼童行於路間,蒼翠的路樹於其側,遠處的山峰高聳於前,豐富的繪圖,讓人喜愛;第二枚右上側有蘇軾的《題西林壁》詩,片圖為明代沈周廬山高圖,此圖描繪的是廬山的景象,畫中有白雲、雜樹、石階、小路以及人物等。這幅圖在技法上借鑑元代畫家王蒙的筆意,筆法穩健,氣勢雄沉,山崖壁的險峻,松樹蒼鬱幽深,整幅畫墨色較重,並以焦墨密點呈現;第三枚的片左上邊有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利用黑色的潑墨筆墨設色,詩人手持竹傘,站立於廬山之下,從片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感,在廬山之下,更顯現出來!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7月29日,首日花蓮臨局戳。(圖6-圖8)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