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cbf425e-6ffa-4907-9533-963ba8fb4e6a  


 當年對岸贈送一對國寶級的動物,團團與圓圓的大貓熊給台灣,一時造成了轟動,對於這種只能在電視或是在書籍只能看到的動物,能在台灣看到的話,當然會讓大家想一睹其面貌,畢竟實物總是比較吸引人,果然台北市立動物園開放參觀團團與圓圓之後,每天吸引民眾排隊,大家願意排上數小時的時間,就是想看看大貓熊,那怕只是數秒鐘的一瞥!有人會稱呼牠們為大貓熊!不過也有人會稱呼牠們為大熊貓,究竟那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西元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了大貓熊後,給「大熊貓」定名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後來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鑑定了阿爾芒‧戴維德送來的大貓熊標本後,發表了「論西藏東部的幾種動物」,其中寫道「就其外貌而言, 它的確與熊相似,但其骨骼和牙齒與熊有區別,而與Panda(小熊貓)和浣熊相近」,因此他把「黑白熊」改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為與小貓熊腳相似的獸﹞。小貓熊﹝英名lesser p⋯⋯anda﹞是一種皮毛為紅棕色的浣熊科動物,最初小貓熊是歸類於貓熊科,而熊貓科的學名Ailuridae便是取自於小熊貓的學名Ailurus fulgens。因為最初大熊貓被歸類到熊貓科的關係,所以大熊貓﹝英名giant panda﹞的稱呼則是相對於小熊貓而命名的。然而兩種無論是外型、長相都差別很大,很難混為一談。
至於會有是貓熊及熊貓的稱呼爭議,據傳說在西元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有些人也沒有看過這種動物,,主辦單位就將牠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書寫方式就是傳統的由右到左的表示,然而當時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然而在西元1949年之前中國大陸規定書寫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後來規定書寫改為橫書,認讀則是「從左到右」,當時民眾的讀法一時還改不過來,對於橫書的「貓熊」兩字標題,還是「由右到左」的念成「熊貓」,才出現了「大熊貓」的名稱,並且成為現今通用的名稱。
至於在台灣,其實自政府退居台灣之後出版的各大詞典也稱「熊貓」,不見「貓熊」。以逝的動物權威夏元瑜教授,曾在西元1978年10月5日刊登於臺灣《聯合報》副刊上,發表一篇「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一文,曾說,「貓熊在多年前偶然被編排顛倒上了新聞,從此成了民眾熟悉的『熊貓』。」當然夏教授就指出了錯誤,但是還是被誤稱!直到發生台南真假貓熊事件的影響,台灣官方的新聞局更在西元1990年時就正名了「貓熊」、「熊貓」,將其統一稱為「熊貓」;但是當時的農委會則認為這是「外行指導內行」,應該繼續叫牠們「貓熊」。
所以,不論是「大貓熊」還是「大熊貓」,其實指的都是同一種動物,就是擁有一身黑白色毛皮,體形像熊,長相可愛動物。但是依照動物學的觀點來看,「大貓熊」的生態比較接近熊,而不是貓,也就是說牠是屬於熊科而非貓科,所以應該還是稱牠為「大貓熊」比較恰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太陽公公 的頭像
    太陽公公

    太陽公公的部落格

    太陽公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