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南神學院原圖卡

台南神學院原圖卡

台南神學院原圖卡

 
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之中,外國傳教士對台灣的貢獻,應該可以記上一筆?當時的英國長老教會,派遣了很多的傳教士到世界各地,當然也包括了台灣這塊土地,而在當時的台灣,因為清廷不重視,所以台灣還不是一個很開發之地,人民沒有高的教育知識,幾乎都是文盲,雖然在台灣南部也開發了,但是人民也欠缺醫療的救治,於是傳教士來到了台灣,貢獻出他們的所學,無怨無悔的付出,發揚了宗教之愛!我們熟知的馬偕、馬雅各、巴夏禮等傳教士,因為他們對台灣的付出,也讓他們能流傳於台灣的歷史上,供後人所景仰!
為了宣揚英國長老教會的教義,為了使教會往下紮根並建全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本地籍的傳教人才,於是傳教士想到必需建立教育,首先馬雅各醫生於西元1869年,在台南二老口(今衛明街)及高雄創設「信徒造就班」,後得吳桑江先生協助,提升為「傳道者速成班」。西元1875年,新樓建成後,由甘為霖牧師將它接過來,改為「傳教師養成班」。西元1876年,巴克禮牧師從打狗至台南,在一年之後,巴克禮牧師才正式將這兩地的「傳教者養成班」合併,命名為府城學院,巴克禮擔任校長,成為臺灣南部一間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院。直到西元1913年才正式改名為台南神學校,後在西元1948年再改名為台南神學院。
台南神學院是以培育合用的教會牧養神職與事奉人員,來服事眾教會及臺灣社會成為一個合乎上帝旨意的國度為設校宗旨。台南神學院本館坐南朝北,中央與兩端略為突出,平面空間有如王字,而整體外觀建材為洗石,屋瓦原本則使用傳統紅色屋瓦,現在則是水泥瓦,在正中央的屋頂上有一哥德式小尖塔,但十字架並未置於此處而是在中央山牆上,中央與兩端的窗戶為尖拱窗,整體外觀相當樸素。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堂則為全臺灣最接近西方原型的基督教堂之一,屬於長方形巴西利卡式建築,洗石子為外觀建材,在西面的主入口沒有門廊,上有玫瑰窗與通風用的三連拱窗,一進去便是門廳,有通往二樓的樓梯,室內有兩列圓柱將空間分成左右通廊與中殿,而中殿末端便是環形殿形式聖壇,在其兩側則是準備室,其中北邊的準備室向上發展成鐘塔。而在南北兩邊亦有出入口,設置有門廊。此外在南北面的通氣孔使用了傳統釉面空心磚,而增添了該建築的本土性色彩。
民國113年(西元2024年)適逢臺南 400年,中華郵政公司特規劃小全張 1 張,內含郵票 2 枚,面值分別為 8 元及28 元郵票各 1 枚,定於 113 年 2 月 23 日發行。郵票小全張以臺南不同時期之代表性「建築物」為設計。面值28元中有四處台南建築物,其中便有台南神學院,而此次只製作三枚原圖卡,現介紹如下:
首先是迷路狐版一枚,此枚是以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堂側面為主圖,從片中就可以感覺到外觀是洗石子,旁邊的是長方形巴西利卡式建築方式,長圓型的窗戶,沒有鮮豔華麗的色彩,只有古樸的歷史感。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2月23日,首日台南東城郵局戳。(圖1)
信鴿版一枚,此枚是由Y.Hua拍攝,是以遠角度拍攝台南神學院禮拜堂,從片中就可以看到,西面的主入口沒有門廊,上有玫瑰窗與通風用的三連拱窗,以及八個長圓型的窗,洗石子的禮拜堂外觀,整體外觀相當樸素。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2月23日,首日台南東城郵局戳。(圖2)
舊城文創版一枚,此枚是由正面拍攝台南神學院禮拜堂,從片中能更清楚的看到禮拜堂,玫瑰窗與通風用的三連拱窗,以及八個長圓型的窗,尤其能感受到玫瑰窗的特別有美感,也能感覺到禮拜堂的特色!原圖卡銷蓋民國113年2月23日,首日台南東城郵局戳。(圖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太陽公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