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六二三年,一位來自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地圖繪製師,已經在他所畫的台灣與澎湖海圖裡,於後來府城的位置寫下了「Samcam」的名字。之後,荷蘭人稱「Saccam」、西班牙人稱「Chacam」,大概差不多都是源於赤崁的發音。赤崁究竟是什麼意思,目前仍眾說紛紜,總之可以確定的是,在荷蘭人來到台南前,這名字就已經存在。
在十五、十六世紀時,歐洲強權慢慢地將他們觸角伸到了亞洲,也開始來到了東亞,由於荷蘭國內獨立戰爭爆發後,荷蘭人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發動一連串戰爭,以奪取西班牙、葡萄牙於東亞的殖民地。後來荷蘭人在雅加達、安汶、平戶等地陸續開設商館,惟與中國貿易進展不順。於是荷蘭人打算進攻澳門,以作為與明朝貿易的基地,但是卻被葡萄牙人擊退,荷蘭馬上轉佔澎湖,並在風櫃尾築城。到了西元一六二四年,明廷南居益上任福建巡撫後,打算硬逼荷蘭人退出澎湖,派兵包圍了風櫃尾城。經過八個月激戰,以及協調以後,荷蘭人和明朝達成協議,同意摧毀風櫃尾的要塞和砲台,轉進至不屬於中國版圖的臺灣島﹝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與曹永和的研究:「明朝雖實施海禁,但臺灣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屬任何國家管轄,所以走私船早在當時就在基隆、安平與淡水會合明朝、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商船。﹞明朝亦不干涉荷蘭對臺灣的佔領。於是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乃至不受明朝政府管轄的臺灣,到達當時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而當時荷蘭的長官是宋克,宋克也成為荷蘭建立臺灣政權的首任長官。
新任長官宋克首先在北汕尾﹝今臺南四草﹞建立簡易的商館,並於西元一六二五年,在大員一鯤鯓﹝今臺南安平區﹞築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以此作為統治臺灣的中心。這是臺灣躍上國際舞台的開始,也為外來政權佔領的開始。荷蘭人開始經營台灣後,實施殖民政策,開始搜括當地漢人,以及苛稅與虐民,於是衝突事件時常發生,終於在明永曆六年﹝西元一六五二年﹞,終於引起漢人郭懷一領導的抗荷事件,橫掃市街,惜以力單勢薄而功敗垂成。荷蘭人為防止反抗再生,遂以翌年擴充舊地,創建普羅民遮城,為其商業與行政中心,俗謂紅毛城或番仔樓,又以地居赤崁,通稱赤崁樓﹝赤崁樓得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此地昔為平埔族原住民赤崁社所在,荷蘭人在此築城,外觀像座高樓,所以稱赤崁樓,「崁」字卻混淆成「嵌」字;另一說此地為臨水的小高地;閩南語稱「勘」,後來誤為「嵌」,荷蘭人在台築城慣用赤色磚瓦,陽光照射下,宛如虹霞,所以有「赤崁樓」的稱呼,又因當時洋人也被呼為「紅毛番」,所以又有「紅毛樓」或「番仔樓」之稱。究竟是赤「崁」樓還是赤「嵌」樓,仍是無定論﹞,臨海聳立,隔臺江﹝現已淤積﹞與台灣城﹝今安平﹞互為犄角。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光復台灣,置承天府於赤崁樓,轄天興、萬年兩縣,鄭成功並曾駐蹕樓內九個月的時間;因此,赤崁樓也是漢人在台灣最早設立的行政中心。荷人乞降歸國後,鄭氏始移居安平,直至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逝世為止。鄭氏開發設治,反清復明、丹心壯志以啟歷史新猷,赤崁樓史蹟尤為明證。明永曆十八年四月初一,嗣子鄭經改東都為東寧,裁承天府,升二縣為二州,赤崁樓未置縣署,因以儲藏軍械火藥,直到永曆三十七年,台灣歸清版圖以後,仍為軍火庫的用途。 清廷收復台灣後,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反清事件發生,侵入赤崁樓,始有破壞,後來頻年地震,屋輿傾盡,四壁陡立,唯有城基完好如故。赤崁樓原有軍隊防守,事變後不再駐兵,任令凋零殘破。至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移建縣署於樓右,才加以管理,並於歲時灑掃,定期開放以供人攬勝而已。其時赤崁樓為台灣八景之一,名曰「赤崁夕照」,荒殘頹圮景象,給予詩人墨客經籍銅駝的弔古幽情,有詩記云:「夕陽斜照赤崁樓,攬古興懷到此遊;廢堞蟬鳴餘老樹,頹牆雀噪等荒秋。窗林島外晴波影,門泊江邊晚渡舟;當日築城人已去,霸圖空付水東流。」俱見孤城殘樓之狀。光緒年間,民間及官方先後於此建造大士殿、海神廟,以及包括文昌閣、五子祠在內的蓬壺書院等,成為一座集合廟、閣、殿、祠與書院於一堂的中國式建築群。 日治時期,赤崁樓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多半倒塌,五子祠也因台風的侵襲而損毁。西元一九一八年,日人整修赤崁樓,做爲台灣總督府日語學校台南分校﹝台南大學前身﹞。西元一九三五年,赤崁樓被指定爲重要古蹟。台灣光複後,赤崁樓曾做爲台南市立歷史館使用。這座古老的建築,層層累積了荷蘭、明鄭、清代、日據、以迄光復後的歷史遺存;一座赤崁樓,幾乎就是台灣近代歷史的具體縮影。
赤崁樓最初的城樓建築,是三座略爲方形的台座相接而成,背山面海,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相對望,互爲犄角,控制台江内海。自創建迄今300多年來,目前的樣貌,主要是延續至清代而來,赤崁樓增修次數頗多,走過歷史的足蹟,已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赤嵌樓可說是台南中西區內最主要的古蹟建築,與安平的安平古堡是台南的兩大明星,自西元一六五二年荷蘭人在此建立普羅民遮城,至此奠定了台南行政商業中心的位置,歷經三百多年來幾經整修改建,始有現今的樣貌,內有海神廟、文昌閣及蓬壺書院,外圍草皮上立著國姓爺受降的雕像,總是讓國內外遊客仔細端詳,遙想著當年國姓爺的英姿煥發,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移自大南門城邊的九塊御碑,由狀似石龜的贔屭所乘載,傳說贔屭為九龍生子之一,生性喜歡負重,也因為贔屭而讓赤嵌樓增添不少傳說故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台南為台灣的文化古城,市內處處是古蹟,民國106年3月28日,發行的寶島風情郵票小全張,面值12元票,就是以赤崁樓為題材,充滿古色古香的赤崁樓郵票,當然會成為原圖卡同好追逐的焦點,紛紛拿出舊藏的明信片來製作,筆者當然也不會錯過,爰將所製作的原圖卡列出,供原圖同好欣賞:
首先來看看吳家德先生翻印的大正寫真工藝所的日據時期的攝影版,在台灣原圖界都知道吳家德先生是一位原圖卡片源最豐富來源處,每每新郵發行,總是可以印製精美的明信片供同好收藏,雖然是翻印片,還是可以看出翻印的水準,這類明信片也可以看出當時日據時期赤崁樓的原貌。﹝圖1﹞
中華郵政版的明信片,當年應該是配合風景戳而發行的一系列明信片,在當時筆者尚未收集原圖卡,因此才能保留到今日製作,此片質感勉強還可以,背後還有簡單的以中英文介紹赤崁樓的由來,片的圖案是九塊御碑,前有觀光客在欣賞。﹝圖2﹞
相信喜歡收集明信片的同好都知道,瘋台灣系列的明信片,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明信片正面,會印出瘋台灣的字樣,也會印出明信片的地名或建築物,也許有人會喜歡,也許有人會認為不雅,對筆者來說並沒有影響,個人手中有三枚瘋台灣版的赤崁樓,其中兩枚的圖案是九塊御碑,及鄭成功議和圖,雖然圖案相同只差在一枚是赤崁樓名稱,印於正下方,一枚印的是台南赤崁樓名稱於左下方﹝圖3、圖4﹞另一枚是赤崁樓側面及九塊御碑。﹝圖5﹞
這枚不知道是那位朋友送筆者的,收藏很久的一枚赤崁樓明信片,這枚的材質並不好,摸起來很薄,明信片圖案也是赤崁樓及九塊御碑,後面只寫了台灣一級古蹟明信片,未印出是那個單位所印製,真的蠻可惜的。﹝圖6﹞ 台灣民俗藝品專賣片版,從背面知道這枚赤崁樓明信片,是該藝品專賣片系列第34號,明信片正面也是赤崁樓及九塊御碑,這枚的材質不錯,雖然是亮面,不過臨局戳的油墨吃的住,銷得也很清楚,不會受到影響。﹝圖7﹞ 台灣日記工作室版,筆者手中藏有兩枚赤崁樓明信片,其中一枚是翻印台北生蕃屋本店,明信片則是以赤崁樓整棟建築為主。﹝圖8﹞另一枚的尺寸則比較大一點,這枚真的蠻漂亮的,明信片正面是赤崁樓及九塊御碑。﹝圖9﹞
初心攝影版,筆者共收藏有四枚,初心攝影版最大的特色是,在明信片後面都會印上台灣地圖,而初心本人也是一位熱愛本土的攝影家,他的作品總是反映出台灣在地的特色。其中兩枚的圖案是九塊御碑,及鄭成功議和圖,雖然圖案看起來相同,可以發現拍攝遠近不同,而一枚在左下角有印紅色台灣標誌圖案,一枚是在明信片下方印台灣.台南.赤崁樓字樣。﹝圖10、圖11﹞第三枚是以近拍方式,以赤崁樓及九塊御碑為圖案。﹝圖12﹞第四枚則是以赤崁樓為圖案,可以說是以側面拍攝赤崁樓近照,跟其他版的赤崁樓片不同。﹝圖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