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興大為榮
一大早文才就騎著腳踏車在附近的公園運動,每天繞著公園走十圈,文才相信活著就要動的道理,事實上文才已經八十歲了,別看他已經八十歲了,還是一尾活龍,走起路來臉不紅氣不喘,這也是拜自己多年來努力運動的成果,文才認為身為長輩能給兒孫最大的幸福,就是讓身體健康,當然他也希望兒孫可以平平安安的,那麼人生還有甚麼好求的呢!
最近文才收到母校中興大學的邀請函,裡面還附了一本創校小冊,知道母校正好創立了百年!文才感嘆著!一轉眼畢業也五十多年了,文才突然有些的感觸?文才從小就喜歡讀書,在當年農業社會的台灣,文才的父親也是務農,來養活一家九口,文才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兩個哥哥,下有三個妹妹及一個弟弟,所以家境真的清寒,在那個連吃飯都有問題的年代,能夠讀書認字就不容易,文才的兩個哥哥,小學畢業後,就跟著父親種田,而到了文才,父親知道他很會讀書,於是便告誡他,無論如何都會供他讀書,文才一路從初中到高中,然後大學聯考,考上了國立中興大學,而他也是村中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
翻開創校小冊的介紹,國立中興大學(英語譯名: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簡稱興大,是臺中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計有理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管理學院、農資學院、生命科學院、獸醫學院、法政學院、文學院、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等十間學院,校名與臺灣省政府的所在地中興新村相同,「中興」之名意謂反攻大陸(重演中國歷代中興)的國家願景。同時,與當時也是省立大學的成大並列,即可組成「中興成功」的造句。
國立中興大學是西元1919年4月18日,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敕令成立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於台北市臺灣大學羅斯福路校區,設立農業科、林業科,西元1922年4月1日,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西元1927年5月20日,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西元1928年3月31日,併入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西元1943年4月1日,脫離台北帝國大學獨立,10月1日遷往臺中南郊頂橋仔頭(今校址),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11月30日舉行閉校儀式,12月1日更名為臺灣省立臺中農業專科學校,西元1946年9月1日,改制升格為臺灣省立農學院,俗稱臺中農學院。西元1961年7月1日,臺灣省立農學院(臺中)與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臺北),合併成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為興大校名之始,西元1971年7月1日,臺灣省議會提議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更格改名「國立中山大學」,但未果。同年改隸教育部,更名為國立中興大學。
文才悅讀完小冊,才知道母校創校的歷史,原來校名是這樣來的!文才幾乎每年校慶都會回母校看看,而從報紙上知道,中華郵政公司將會發行一組的紀念郵政,雖然文才沒有集郵,不過文才也會買一組來收藏,當天先到郵局買郵票,然後再到母校走走,也許還會遇到老同學也說不定?